由于博友不在维护博客,导致图片链接丢失,仅以此为纪念。 2023-06-02


文章作者:江江_Jan
文章链接:https://blog.jannns.com/posts/Kieslowski-and-his-reality/
版权声明: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自 江卮可乐!

前言

克日什托夫·基耶斯洛夫斯基(以下简称基氏),20 世纪波兰著名导演,其作品**《蓝白红三部曲》(也称三色系列),被许多评论家视为电影史的巅峰。**

比起身份上电影人的定义,基氏本人更像是一个哲学家、斗争者。他立足于现实生活,擅长用冷静陈述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感知,热衷于揭露生活的残酷本质和人性的阴暗内里,并甘愿为【自由的表达】和外界抗衡。

**我对基氏作品的感知是客观且冷静(甚至有点冷漠)。**他的叙事似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,但回味起来却能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。

基氏的电影没有二元的善恶对错。残暴的杀人犯可以是为妹妹之死隐忍数年的无助青年(《杀人短片》);权威物理教授会因为相信科学而亲手葬送自己的幼子(《十诫:第一诫》);少年会因为精神爱情的破灭而赴死(《爱情短片》);深爱多年的人是否能因为被证实无血缘而在一起(《十诫:父女情深》)……一些人生困境真实摆在眼前时,比起一些脸谱化的选择,我认为基氏的电影更接近生活的本质,也可能是我个人认同的生活本质。

总之他的电影蛮有意思的,值得挖掘的东西也很多,自己最近沉迷其中无法自拔。

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

第一次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是《蓝白红三部曲》,四年前,马哲课老师的推荐。看完感觉三观都没了。女主为什么毁了丈夫遗作却念念不忘?她怎么可以这么对待默默爱她那么多年的人?她为什么对破坏自己婚姻的人那么好?…被一大堆灵魂提问炙烤以后,我默默告诫自己以后不要再看欧洲电影了,超出我的认知范围,感情方面尤其跟不上西方人思路。(当然“不看欧洲电影”这个 flag?,后来因为被其他优秀电影疯狂打脸。)

可能因为叙事方式或者文化背景的原因,欧洲电影没有很强的渲染力(美国大片那种看完就热血沸腾的感觉),它热衷于描绘的都是一些很细小很日常挺东西,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都客观的摊在你面前,有时候甚至感觉它的道德边界是模糊的(《两小无猜》令我头大),但回味起来,这些电影表达方式可能戏剧化,但对情感的表述很真实,确定的、不确定的、果断的、犹豫的……它告诉我们生活本来就是残酷的,但也会提示你生活中有很多不容忽视的小美好、值得我们的期待和爱护。

基氏热衷于揭露生活的残酷真相和人性的阴暗面。(可能这也是他电影十分吸引我的原因,我喜欢真实。)他的早期作品都是纪录片,力求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,后来因为一些社会原因和本身对纪录片表达方式的失望,他才开始拍摄剧情片。

他所处的时代比较动荡,人们渴望真正的自由。

**他用自己的方式替人们发声,与外部抗衡。**朋友问他为什么不索性做政客去改变环境,他只是表达不适合自己,他在做的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。

对他观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去 b 站看纪录片《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》。

我比较认同他对人性的看法。

一旦某种特性在人们心中扎了根,很难改变。性善性恶这种论题没有定论,也说不清这个“本”应该追溯哪里,但就未来而言,现在就是本,我比较相信“日久见人心”这个古话,人的本性经不起时间考验。

这是一段废话

突然想到前两年网上疯传的**原生家庭理念,仿佛我们所有的性格缺陷,**只要归在原生家庭的问题上就可以结束了。这个理念让很多人找到了共鸣,大家可以理直气壮的指责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伤害,所以在遇到一些问题时没法很好解决。但这种指责行为只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负面情绪宣泄,于家于己都毫无益处。

我从不否认原生家庭会给人影响,《野草莓》里探讨的持续三代的情感疏离,《小偷家族》里典型东方家庭的内敛……个体在遭受重大事件时性格都会受到影响,更何况耳濡目染的家庭。但我觉得原生家庭概念的提出不是为了创造家庭矛盾、或者给自己的问题找开脱,而是给个体更多素材(比如家人互动模式)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

以下内容含大量剧透及解析,请慎重阅读。

图源豆瓣或自截。


蓝白红三部曲之蓝故事梗概

茱莉在一场意外中失去了丈夫和幼女,不堪回忆烦扰的她选择重新开始生活。清空过去的家、切断和过去人们的联系,但情感方面的东西,始终无法像切断物质关系一样简单,能够清理的干干净净。媒体四处渗透她的生活、想要她续写她丈夫的遗作,丈夫的助手一直爱着他、默默关心着她,最重要的是,她脑海中总是回荡着她和丈夫一起创作的交响乐…一个电视采访让她意外发现这首乐曲和另一个女人有关,并且她还有了丈夫的骨肉……

和贯穿全剧的交响乐相契合,故事也可以分成四个乐章。

第一乐章

常以奏鸣曲或快板形式表现。常常是两个具冲突性的主题交替上演,在最后突出首要主题。

电影开头是一段行车的镜头。基氏通过一家人的默契互动、小女孩玩糖纸的动作、街边玩耍的路人,来表现这一天的平常以及这个家庭的和谐氛围。

突然,车离奇的撞上了路外的树。

第二乐章

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,慢板。

女主茱莉的丈夫、女儿,因为车祸和她阴阳两隔。寻死不成,她开始漫长的适应过程。

茱莉变卖了家里的东西,安顿园丁和管家的生活,以决绝的方式和一直对她存有感情的助手道别,自己搬进市区的公寓,想要忘记过去生活的痕迹。

但是不适就像水一样无缝隙的将她包围。过去的生活习惯、一起创作的乐曲、国家要她续写交响曲的请求…人们的互动总是强行把她拉进生活中。

第三乐章

小步舞曲或谐谑曲,中、快板。

茱莉不想与周围世界产生关联,但是她控制不了他人。莫名和同栋公寓的 prostitute 产生了联系以后,她的平静生活慢慢被打破,一次意外看到的电视节目把茱莉彻底逼回现实。助手接受国家委托,续写本已被她销毁的交响曲;丈夫生命中还有另一个女子。原本小心封存的回忆突然就炸开了。她去找助手,责问他凭什么去续写这首乐曲;她去找亡夫的情人,却只能“平静”接受对方已有丈夫骨肉的事实……(女主这段表演真的很精彩)

茱莉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、感情。她把准备变卖的房产赠给了丈夫的情人;重新投入作曲,把一直萦绕在脑内的旋律写出来…

第四乐章

终曲。通常是快板,经常采用会选取时或者回旋奏鸣曲式。也就是对主题进行呼应。

电影的最后是本剧的高潮,像走马灯一样回顾了茱莉的遭遇。戴着爱的十字架的男孩突然惊醒、在过去徘徊的母亲永远的沉寂、混乱生活的 prostitute 的沉思、及情人对新生儿的微笑…伴着最终成曲,回顾了茱莉这段人生经历。

导演的布局真的太妙了,每一个要素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。蓝色基调、交响乐贯穿全剧,既烘托氛围,又表达茱莉沉默背后压抑的感情……

后记

本来想把三色系列都写一遍,但好几遍《蓝》看下来感觉还是需要时间去消化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值得反复看的,不同的人生阶段应该也会有不同的看法。

一人所学有限,若有疏漏,还请大家批评指正。